Sunday, October 23, 2005

第二十三課 基本發聲法


第二十三課 基本發聲法

一、發聲原理

1.氣流:人能發出聲音,基於呼吸;氣流由肺部受擠壓往上沖,經氣管到喉嚨。

2.聲帶:喉嚨裏有兩片帶狀纖維質薄膜附在軟骨上,富彈性,即“聲帶”;當氣流經過振動聲帶,則產生“聲波”。

3.共鳴:聲波再胸腔、喉腔、口腔、鼻腔、頭腔等中空部位,產生共振,放大音量。

4.發音:唇、齒、舌,形成特定形狀將氣流送出,發出具意義的聲音,傳達資訊。

二、“好聲音”的辨識與對比

1.悅耳、圓潤——刺耳、尖銳

2.靈活、流暢、連貫——僵硬、緊張

3.平穩、均勻——顫抖、搖晃

4.向前傳送、對準焦點——四散、不集中

5.清楚、乾淨——模糊、渾濁

6.音高準確——荒腔走板

7.表達感情——死板、冷漠

三、“好聲音”的要素

發聲的動力即“氣息”;發聲的振動體即“聲帶”;使聲音能傳得遠、傳得廣,則在於“共鳴腔”;善於運用這些條件,才能發出好聲音。

1.姿勢:要正直、平衡。正直的體態,形成擴張的胸腔,才可吸足氣息;保持平衡,才有穩固的著力點,自如地控制氣息。從側面檢查:耳朵、肩膀、髖骨維持垂直線,則為正直、平衡的姿勢。

2.呼吸:唱歌比說話需要更多氣息;平時呼吸並未將肺葉充滿空氣,歌唱時則需要額外的空氣,故要吸得深,將空氣吸到肺葉底部。一般人深呼吸時抬高肩膀,並能吸入額外空氣;嬰兒睡覺時,腹部起伏的呼吸法,才是天生正確的呼吸方式,亦即胸腹呼吸法,將橫膈膜往下推移,使腰部兩側及下肋骨向外張開,但肩膀腰保持靜止不動。

3.共鳴:聲帶振動時的聲波,幅度小聲量低,必須經過共鳴,聲音才響亮圓潤;要達到最好得共鳴效果,則需放鬆共鳴區附近的肌肉。儘量保持頸部以上的肌肉放鬆,必要時可稍按摩扯緊的部位。

作業:1.請敍述歌唱時“好聲音”的特點。2.請扼要說明發聲的三要素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