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March 19, 2006

差傳先鋒--「印度之母」賈艾梅

差傳先鋒--「印度之母」賈艾梅
Autobiography of Amy Carmichael
早年的歲月
  

賈艾梅(Amy Carmichael)於一八六七年十二月十六日,生於愛爾蘭北部一條小村莊。艾梅家境富裕,父親是愛爾蘭紡織廠的東主。父母均是虔誠的基督徒,屬於長老會會友。教會大部分的經濟支持都來自賈家。

艾梅是家中七個孩子中的長女,父母對他們管教得非常嚴格,子女要絕對順從父母的話,否則會受到嚴厲的責罰。父母非常疼愛子女,要他們受最好的教育 。他們請來家庭教師在家中教導子女,艾梅直到十二歲才被父母送到寄宿學校讀書。艾梅在校讀書三年後,在一次聚會中向主耶穌敞開心懷,決志信主。

艾梅十八歲時,父親賈大衛的生意出現問題,家中經濟出現重大的困難,孩子們再不能上昂貴的寄宿學校,子女們只能留在家中學習。不久,父親因感染肺炎離世,艾梅變成家中的幫手,協助母親照顧年幼的弟兄姊妹。

靈命復興

一八八六年,艾梅被友人邀請到蘇格蘭去,他們特別到格拉斯哥,出席那裏舉行的其士域培靈大會(Keswick Convention)。艾梅渴慕主話,追求靈命進深,此次參加其土域培靈大會對艾梅的一生起了常重大的影響。她在大會中學習到長進的秘訣,乃是「向世界死」。甚麼叫做「向世界死呢」?在她眼中,時裝、華麗的衣服裝飾品、奢侈品均是屬於世界的,因此她決心過簡樸的生活,拼棄一切屬世的歡娛。

一八八七年,艾梅參加其士域培靈大會,這次的講員是中國內地會的戴德生先生。在大會中,戴先生提到「每一小時,世界上都會有四千人死去,他們沒有基督,沒有盼望地跨進死亡的門檻。」這些話深深藏在艾梅的心坎裏。她逼切為著這些失喪靈魂禱告,更覺得普世的福音需要是如此迫切。艾梅一再參加其士域培靈大會,每逢聽到未得之民的情況,她會非常掛心,像聽到異教徒在呼求拯救一般;她實在無法忍受自己坐在一旁,甚麼事情也不能做。

福音工作

艾梅在家的日子,因為目睹貧窮的孩子,於是招聚他們一起,教導他們認識聖經,鼓勵他們恒常讀經禱告。又幫助在磨坊工作,稱為「披肩女郎」的女孩子認識耶穌。雖然披肩女郎信了主,但傳統的英國教會容不下這類出身低下階層的人。艾梅為此禱告,最後買了一塊地,建了一間簡單的聚會點。他們的工作發展很快,經濟上的開支也不斷增長,錢從哪里來呢?艾梅放棄當時慣用的賣物籌集金錢方法,她相信神的工作,神必然會供應一切需用的金錢。她相信神是不吝嗇賜福的神,只要事情出於神,必然會有美好的預備。

一九八九年,艾梅和母親被友邀請到英國的曼徹斯特。艾梅在貧民窟工作,帶領工廠女工信主。當地的環境非常惡劣,治安也不靖,但艾梅卻甘之如飴,視之為宣教工場上的訓練。可惜後來因為健康的問題而被迫停止。

威爾遜先生的女兒

威爾遜先生是其士域培靈大會的創辦人之一,艾梅在其士域培靈大會中認識了他。二人的年齡差距甚遠(威爾遜六十歲,艾梅二十歲),但二人一見如故。原來威爾遜先生是一位孤獨的鰥夫,唯一的女兒約在艾梅年齡時死去。他遇見艾梅後,就把她看為逝去的女兒。威爾遜在徵詢艾梅母親同意後,艾梅就搬到他的湖區大宅中居住。艾梅的來臨使到湖區大宅增添了不少生氣。

宣教的呼召

一八九二年一月十三日,艾梅忽然清楚地聽到神的呼召說:「往普天下去」;這聲音重複了多次,艾梅知道這是從神而來的呼召,要她往普天下去傳福音。事實上,自從艾梅在其士域培靈大會上聽聞異教徒的情況,為此事禱告已有四年了。不過在艾梅的心底,她仍有很多掙扎。威爾遜先生對她視如己出,對她倚賴日深,她豈能置他於不顧呢?她能一走了之,不協助母親照顧年幼的弟妹嗎?她個人的健康不佳,她能到遠方異教徒居住之地嗎?艾梅心很矛盾,於是寫信與母親分享。

母親這樣回復她的信:「這些年間,神把你借給我,只有祂才知道你對我多麼重要,你是我的力量、安慰和喜樂。在憂傷中,你是我的支持和安慰;在孤單中,你是我的同伴;在喜樂時,你與我一同歡欣。親愛的,神要你離開我的身邊,我豈能對祂說『不』呢?親愛的艾梅,你不是屬於我的,你是屬於祂的,我甘心樂意把你交托給祂!」

威爾遜先生與賈太一樣心愛艾梅,不捨得與她分離,但他們都相信艾梅是神的女兒,祂必然會看顧保守,故都支持艾梅的宣教決定!

踏上征途

不單母親和威爾遜先生支持艾梅到異地宣教去,其士域大會亦答應在經濟上支持她,使賈艾梅成為其士域大會的宣教士。然而直到此刻,艾梅仍不知道要往那裏去。艾梅原想申請加入戴德生先生的中國內地會,後來因為健康的問題不獲差會接納,只好回到威爾遜先生家裏。

在艾梅領受宣教呼召一年後,她忽然覺得神要她到日本宣教。在日本,她不認識任何人。威爾遜先生認識一位元在日本的宣教士,於是替艾梅寫信去查詢,但對方的回復尚未來到,艾梅已踏上征途。

一八九三年五月,艾梅終於踏上日本的松江,展開她的宣教生涯,亦真實地接觸到:語言的障礙、食物、衣服、異教徒對福音冷淡的反應、孤單感等挑戰。艾梅從同工和自己身上首次覺察到,宣教士不會因為離開原來的地方就會變成聖人,他們與一般人無異,有著人一切的軟弱和限制。

艾梅傳福音的心非常迫切,因此儘管她還未掌握到日文,但透過日本同工幫忙翻譯,她到處傳福音去,並且帶領了一些日人信主。可惜因為身體不濟,患了一種所謂「日本頭痛病」,需要長時間休息。於是在日本事奉了一年多的艾梅,被迫暫時離開日本,到中國休息去。

錫蘭之旅

艾梅在中國上海內地會的總部休息了一個星期,身體健康好轉了一點,眼見差會同工們忙碌的事奉,自己卻終日無所事事,於是在神面前尋求事奉的出路。她覺得神呼召她到錫蘭去,立時就踏上開往錫蘭的船去,連差她出去的其士域大會也沒有知會一聲。她這倉猝行動使到英國的親人大為擔憂,威爾遜先生立刻發電報去查詢,問她是否離開日本的工廠,改投別的差會,又問她為何有此行動而事前不先知會差她出去的差會。艾梅至此方知自己行動魯莽,大大傷害了愛她的人的心。其實她單純地以為既是神的旨意帶領她往錫蘭,必會叫所有人都明白。

醫生認為艾梅的健康情況不容許再回日本去,於是她安心留在錫蘭事奉。過了不久,接到威爾遜先生中風的消息,立時趕回英倫去。威爾遜先生非常高興艾梅回來,身體迅速痊癒,但艾梅只在英國逗留了十個月。一八九五年十月,艾梅再次踏上征途,展開她在印度五十五年的宣教生涯,從此再沒有回過家去。

印度之旅

艾梅加入Church of England Zenana Missionary Society 到印度宣教去。她先到印度南部的班加羅爾,這裏的天氣較佳,但學習泰米爾語很艱難。目睹其他宣教士不善用時間去傳福音,反而浪費時間去做一些在她眼中看為無關重要的事,令她感到甚不是味兒。艾梅自己過著簡樸的生活,儘量找機會與當地人融合,使她在當地的宣教士同工中間如同鶴立雞群,顯得格格不入。沒多久,她認識了另一位元宣教士獲加威廉。他是一位信仰保守、生活嚴謹、著重傳道的宣教士。他成立二一隊巡迴佈道隊,全心為主搶救異教徒的靈魂。他邀請艾梅加入,艾梅欣然應允。

印度之母

一九零一年,當佈道隊來到多納華(Dohavar),一名女童從印度廟裏逃到他們那裏尋求庇護。在印度的社會裏,許多人因著不同原因,把年幼女兒嫁給印度教廟裏的神(其實是讓女兒成為廟妓,供到廟裏的男人發洩情欲)。艾梅對於這情況感到非常憤怒,她決心拯救這些女孩。她派人到印度各處尋找這些女孩子,亦有貧窮的寡婦把女兒送到她那裏去。為了照顧這些軟弱無助的小女孩,艾梅和她的同工成立了育嬰院。艾梅在印度宣教的角色轉變了,由一位遊行佈道者變成看顧小女孩的母親,印度人稱她為艾瑪(意即母親);這項事工改變了她的一生,也是她一生宣教事工的轉捩點。

拯救女孩的工作漸漸發展成為多納華團契,工作的需要越來越大,後來還加入男孩子。隨著孩子的增多,同工開辦了多間育嬰院、幼兒院,還有醫院、辦公室、同工的居處。龐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援,神感動世界各地的白人宣教士加入,也有印度婦女,甚至得著印度政府的支持,取消這種「嫁給神」的陋習。不少人讚賞艾梅的工作,她還因此獲得印度政府頒發的獎章,但她在印度五十五年的歲月中,遭遇到不少困難和痛苦,實在一點也不容易度過。

至於金錢方面,艾梅依循她一向的做法,只把需要告訴神,不向人募捐。團契經歷過不少銀根短缺的時候,然而神總在重要關頭,適時供應他們的需要。艾梅特別寫了一本書,記載神如何奇妙地供應他們的經濟需要。

困難重重

多納華團契的工作引來不少攻擊,當地的印度教徒否認廟妓這回事,紛紛指責艾梅說謊。有些婦女把小女兒交給多納華團契後又取回,艾梅不肯把小女孩交回,有時為此對簿公堂,被人控以拐騙婦女的罪名。

當地的宣教團體亦不滿艾梅,甚至發動了一個「趕賈艾梅離開印度」的運動。他們視她為眼中釘,因為她堅決拒絕雇用掛名基督徒,甚至寫了一本名為「事情的真相」的書,揭露印度宣教工作所謂的卓越成就,帶了多人信主,其實許多都是掛名基督徒;此事引起了許多人不快。艾梅和多納華團契中人儘量印度化,穿印紗龍,當地宣教士覺得這種行為不配合宣教士身分,他們亦懷疑艾梅所指的小女孩作廟妓一事。

壓力重重

艾梅的工作極為繁重,身體經常患病,但她卻不肯放下工作回國休息。即使至親的人如威爾遜先生和母親的離世,她都不肯回國奔喪,因她有極強的使命感,她常說:「寧願燒盡,不願死(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)」她認為休息是浪費時間,只待身體支持不了,才到印度北部休息一會。

屬靈爭戰

多納華團契的工作雖然發展迅速,但亦經歷重重困難,承受不少來自敵對勢力的攻擊。不少來到多納華的孩童是身患重病或營養不良,同工們細心照顧不時,亦未必能挽回他們的性命,使同工們十分難過。另一重大打擊是團契多位領袖和得力同工驟然逝世,不單叫人心碎,還防礙工作的發展。另一類叫人傷心的事情是當中有同工犯罪,被迫離開團契的事奉。這一切打擊,常叫多納華團契同工灰心失望,沮喪不已。

艾梅本身多年來過著刻苦的生活,擔負著過量的工作,導致百病纏身,身心靈都極為疲累,幾乎連宣教的熱誠也失去,然而艾梅靠著那加給她力量的主,毅然熬過去。不但如此,她還不住禱告,祈求神除去印度教和回教的營壘,叫福音能臨到他們身上。

最後一擊

一九三一年,多納華團契經過千辛萬苦,終於在一個回教徒聚居的小鎮租了一所房子。團契預備在那裏開一所藥房,然後讓它成為福音的據點,於是派兩位姊妹進駐那裏。艾梅特別到那裏視察環境,卻不小心掉在工人所掘的洞裏。這一跌,導致艾梅折斷了腿、關節移了位、弄傷了脊骨。同工立刻把她送到醫院就醫,但艾梅再無法完全康復。因為行動不便,再加上百病纏身,艾梅的餘生只能在臥房內度過。直到一九五一年一月十八日,主才把這位疼累不堪的女兒接去,息了她在地上的勞苦。

著作等身

艾梅一生勤於寫作,總共出版了三十多本書。自踏上日本宣教工場開始,她以優美的文筆,把她在宣教工場上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。她勤于寫信,與支持者分享個人的掙扎和在宣教工場上的心路歷程。她臥病在床二十年,雖然未能到處視事,卻寫作不綴,透過熱誠的文字和感情豐富的詩篇,她牧養了數以百計的孩子和同工。艾梅以坦誠的心,記下她的所見所聞,她豐富的感情,感動了許多人的心,造就了數之不盡的信徒;華人教會深愛的一本小書《若》,就是艾梅的著作。啟示錄這樣評價那些在基督裏死了的人:『「從今以後在主裏面而死的人有福了!」聖靈說:「是的,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,做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。」』

( 本文取材自Amy Carmichael: Her Life & Legacy by Elisabeth Elliot , MARC, 1987.)

摘自:http://www.hk-missions.org/DATABANKS/Bible_Study/Pioneer/goye_06_pioneer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