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October 23, 2005

第七課 聖樂發展史(三)

第七課 聖樂發展史(三)

中世紀至改教時期

一、引言

初代教會至中世紀時期,教會音樂受三方面文化影響:猶太會堂,以誦唱聖詠為主的敬拜方式;希臘文化著重理性、客觀、結合信仰與生活、維護真理的熱誠;以及拉丁文化。

二、受拉丁文化影響的時期:(第九世紀至十四、五世紀)
1.歷史因素:羅馬皇帝康士但丁時,基督教成為國教。後來拉丁文取代希臘文成為當時通行的文字,教會也認定拉丁文是最神聖的“聖言”。聖經全譯成拉丁文,拉丁文聖詩亦開始產生。此時教會受異教習俗侵襲而腐敗,但神仍保守忠貞聖徒,使用不朽的聖詩,持守純正信仰。

2.拉丁聖詩的代表作家:
A.安波羅修(340~397A.D)——米蘭的主教,使拉丁聖詩在崇拜中占重要席位;以詩歌鼓勵信徒不向異端妥協;整理“素歌”,組成“安波羅修聖詠”,繼承猶太會堂的傳統,發揚光大;創辦聖詩作家學校,影響歐洲聖詩一千多年,貢獻難以估計。

B.大貴格利(540~604A.D.)——羅馬教皇,具雄才大略,為教會,為歐洲均立下不朽功績;聖樂方面最大貢獻為“貴格利聖詠”及羅馬歌唱學校,改良聖樂,增強崇拜精神。

C.克勒窩的伯爾拿(1091~1135A.D.)——被譽為“世上最聖潔的修道士”,其靈性影響全歐洲的教會及修道院;他寫作的詩歌反映他高超的品格,流傳至今;《受難歌》等為代表作。

D.亞西西的法蘭西斯(1182~1226A.D)——被馬丁路德譽為“人間最像基督的人”,以敬虔和愛心作眾人的榜樣,積極面對社會不公,常行善助人以對抗人間疾苦,《和平之禱》為其名著。

3.拉丁聖詩的特點:相對於希臘詩的客觀性,拉丁聖詩強調主觀的救贖經歷;注重真情流露,少受格式規律限制,因此拉丁聖詩優美而莊嚴,奠定後世聖詩審美的標準。

三、宗教改革時期的聖樂
1.歷史背景:中世紀時期,歷經政治興衰、蠻族入侵、教會分裂日趨腐敗,整個歐洲陷入黑暗時代。1517年,馬丁路德掀起改革浪潮,為世界帶來曙光。

2.宗教改革對聖樂發展的影響形式方面:擺脫拉丁古典規律,不再以拉丁文為唯一“聖言”,信徒可頌唱本國語言詩歌。內容方面:比拉丁聖詩更進一步表達屬靈直接經驗,更加主觀。音樂方面:促進雅俗共賞的大眾音樂,聖樂不再被聖品人員壟斷,所有信徒皆參與聖樂的侍奉。

3.宗教改革時期聖樂發展的路線:德國、法國和瑞士、英國

作業:1.請敍述拉丁聖詩的特點。2.說明宗教改革對聖樂發展三方面的影響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